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济视野 > 基金 > 文章 当前位置: 基金 > 文章

总理报告如何影响股市?七大公募大咖姚志鹏、邹唯、肖瑞瑾、张峰、程洲、高楠、唐雷最新发声!

时间:2022-03-23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原标题 重磅解读!总理报告如何影响股市?七大公募大咖姚志鹏、邹唯、肖瑞瑾、张峰、程洲、高楠、唐雷最新发声!

  记者 方丽 张燕北

  随着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市场进入“两会”时间。

  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为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3%左右,并对今年的重点工作做了部署。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国际局势突变的复杂背景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到底对股市运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有哪些中长线的投资机会?A股市场持续震荡后下一步又将作何演绎?

  中国基金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知名基金经理进行解读,把脉政策动向,剖析投资机会。

  记者专访了博时权益投资四部投资总监助理兼基金经理肖瑞瑾,

  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成长风格投资总监姚志鹏,

  国泰国泰主动权益投资三部负责人基金经理程洲,

  农银汇理基金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张峰,

  汇安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权益投资官邹唯,

  恒越基金权益投资总监高楠,

  东方阿尔法基金助理总经理、研究部总监、基金经理唐雷。

  博时权益投资四部投资总监助理兼基金经理 肖瑞瑾

  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成长风格投资总监 姚志鹏

  国泰国泰主动权益投资三部负责人基金经理程洲

  农银汇理基金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张峰

  汇安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权益投资官 邹唯

  恒越基金权益投资总监 高楠

  东方阿尔法基金助理总经理、研究部总监、基金经理 唐雷

  接受采访的基金经理普遍表示,在全球经济形势艰难的情况下,经济增速5.5%左右目标略超出预期,彰显出政府的信心和决心,预计今年经济稳增长会在新老基建和消费方面发力,认为“稳增长”成为2022年投资的主线。

  更关注宏观经济总基调和政策部署方向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A股进入“两会时间”,从投资角度出发,哪些“两会”内容是您比较关注关心的?

  肖瑞瑾:“两会”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分别是方向,总量和结构。首先是方向,我们看到2022年5.5%的经济增长目标,表明了2022年中央层面对经济增长的信心,“稳增长”将是今年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主线之一。其次是总量,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和包括跨年度调节预算后的赤字率2.8%,表明今年财政支出的强度得到有力支撑,同时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的增速也是近年新高。第三是结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数字经济新基建、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和能源低碳转型,这也指明了资本市场结构性投资机会的大方向。

  姚志鹏:“两会”是政策最为密集集中发布的时期,以《政府工作报告》为核心的一系列年度经济政策和官方表述陆续公布,都将需要市场密集解读和消化。无论是中短期的经济运行目标,还是中长期的战略安全导向,都对我们投资的中长期方向和中短期运行节奏有较为明确的指导意义。

  程洲:我们重点关注稳增长主线,货币政策变化等。

  张峰:两会提出的全年政府工作目标与任务对全年经济与投资有较强的指引意义。在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之下,政策的发力点和产业政策对未来投资方向都需要重点跟踪。

  总量政策继续释放积极信号,重在提升效能;货币政策总量与结构并重,奠定流动性宽松基调;财政方面,赤字率虽下调至2.8%,但支出力度、减税降费规模均有可观提升;地产以稳为主,消费延续扩内需基调。

  从重点任务部署来看,重点提及“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扩大内需”、“乡村全面振兴”、“对外开放”、“绿色低碳”、“保障和改善民生” 等相关重点工作任务。

  以下领域值得关注:一是扩内需,今年的政策重点在于扩大消费,增加有效投资,新增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两个抓手;二是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补链强链,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数字经济也被提及;三是绿色低碳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还明确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

  邹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政府在“两会”报告中对宏观经济的规划和展望是我们比较关心的内容。具体来看有两方面,一是总量层面的指引和表述,二是政策层面的表述,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一些具体行业政策层面的表述。

  高楠:政府工作报告目标基本符合此前宏观预期,我们比较关心5.5%经济增速目标的落地方式与程度,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进一步出台的货币、财政和各类产业政策,包括降准降息的宽松预期再度兴起等。

  要实现5.5%的增速目标,消费确实较难发力,因为实物消费是顺周期行为,地方政府财力不支持美国式发钱刺激,而服务消费受防疫政策影响,但防疫政策中短期恐较难有明显变化,倒推测算地产投资增速需要为正。而从今年前两月高频数据看,地产销售和投资预计同比增速仍为负,地产政策松动确实有必要性,未来地方地产政策的调整主要观察包括省会在内的二线城市。

  唐雷: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举国关注的年度大事件,尤其是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引了国家未来一年的工作方向和政策措施,对我们投资也有比较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比较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经济总基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二是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政策方向,这些方向可能对未来一年的投资有一定的指向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从总体上是前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延续、细化和落实,稳增长的要求非常强,GDP增速目标定在5.5%左右,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调,达到了市场预期的上限。

  工作报告蕴含多维度机遇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如何解读今年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蕴含哪些投资机会?

  姚志鹏:我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年GDP5.5%增速目标的最终确定传递的信号意义仍是最大的,其他政策细节和结构方向的解读前提都基于此。此前受到一季度经济数据、房地产投资销售情况、民营房企信用风险、海外地缘形势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市场对于宽信用、稳增长的政策决心是有分歧和动摇的。

  但此次5.5%的经济目标,很明确传达信号即自上而下“稳增长”的决心没有改变,这有助于消除市场疑虑;而且在开年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仍然贴合努力能达到的增长上限预期,说明政策的力度从方向上更有可能是超预期的。

  当前整个市场处在相对弱势的运行状态,市场短期处于一个资金流出的减量博弈环境中,要扭转目前的趋势需要更多耐心和时间,也需要更多的基本面数据的验证和确认。国际地缘冲突爆发后,导致全球通胀风险概率在上升,从能源价格开始传导的成本推升型通胀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企业利润从上游向中下游传导的趋势暂时回受到一定压力。但是两会相关政策的推出,一方面夯实了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另一方面随着具体措施的逐步落地,也将能够稳定住市场的风险偏好。

  另外,“稳增长”并不意味着中国将重新回到以房地产投资驱动的旧的增长路径之中,中国的中长期增长引擎,必然要依赖于产业变革和技术升级等长期驱动力,以及在这些领域中的优秀公司,而这也是我们认为的机会所在。

  肖瑞瑾:我们对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看法正面,一方面表明了决策层稳增长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多次强调了能源低碳转型和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新基建的重要性。特别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政策指导下,疫情防控将更好平衡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有利于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因素。

  从投资角度看,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稳增长主线,我们预计新基建和房地产产业链消费环节的恢复将是较好的投资机会,特别是与能源低碳转型的绿电和电网投资改造,将是具备显著吸引力的环节,此外家具建材等环节也将受益于房地产消费行业的企稳。其次是碳中和、科技创新主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这将有利于相关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程洲:从两会报告大的方向来看,基本都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从经济目标来看,今年目标为5.5%左右,政策也明确提出了,今年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5.5%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从政策储备上,财政与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依赖于中央财政发力,地方隐性债务仍然受限。重要财政今年赤字率2.8%,专项债3.65万亿,符合预期,但是由于去年多收少支,从今年安排的实际财政支出增速而言,预计会比去年多出2万亿,支出增速将达到8.1%,去年实际为0.3%。

  从方向上来看,为十四五重点工程、减税降费,后移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改革表述变为“稳妥推进”。货币政策而言,近期一直在发力的路上,本次重点提到了“扩大新增贷款规模”,这也符合近期央行的政策方向,是在信贷和社融上。降准降息近期预计有所增加,从政策操作上,目前海外的确并不约束国内降准降息。

  房地产而言,依然是今年稳增长最重要的抓手。政策方向已经明确,主要提到了“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是2014年后首次在两会报告提到商品房,关注近期新提的“新市民”概念。消费关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新基建关注冷链物流、5G等数字经济、大数据中心。

  张峰: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还在于“稳”。和以往政府工作报告相比,今年稳增长保就业压力较大,政策对经济,对资本市场较为友好。另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数字经济、三胎政策、粮食安全、资本市场改革等议题也给予了较高关注。结合产业政策来看,核心亮点在于几方面:

  一是稳增长,重点投向主要指向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管网更新改造等领域。

  二是数字经济。报告要求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东数西算”、信息基建是数字经济的主要抓手。

  三是扩内需与消费。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这些行业的景气修复也值得关注会。

  邹唯:首先,从总量角度来看,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是5.5%左右,新增就业目标1100万人以上。这个是略高于市场之前的预期的,或者说对市场的预期有比较好的托底作用。今年我们整体宏观经济增长还是“稳”字当头,不会有经济失速的系统性风险,所以这个会对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有一定的稳定和提升。

  其次,从政策层面来看,稳增长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说明今年的政策会更加积极有为,另一方面,稳增长和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会有机结合起来,政策会更加强调因地制宜,更加尊重客观规律,长短结合。

  唐雷:稳增长是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要求,体现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力度都会逐步加大。

  对A股市场的整体运行趋势而言,我们更关注货币政策。今年的货币政策表述有一些边际变化,稳健仍然是基调,但是提到要加大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以及发挥货币政策供给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所以后续在稳增长背景下,我们预计将会出现多次降准和降息。另外,报告提到扩大新增贷款的规模,去年是 20 万亿左右,预计今年在 22 万亿以上,乐观情况下可能达到24万亿。

  基于货币政策相对偏宽松的表述,我们判断宏观经济的流动性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社融增速将稳步提升至11%以上。对A股市场来说,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将会推动市场整体估值中枢上移,市场在今年有可能迎来比较好的指数型的投资机会。

  高楠:政府工作报告本身还是一个相对宏观层面的文件,蕴含的投资机会更多在方向的指引,可重点关注报告中相比于去年的一些新提法或边际力度变大的表述,比如数字经济、家电、消费者服务、专精特新、水利工程、能源基础设施、碳中和等,相关领域的增量表述会使市场对具体行业和企业预期改善,包括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大型风光电基地、电网、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水治理及地下管廊、绿色智能家电等。

  今年以来市场对数字经济的重视提升,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及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板块本身可能受益于宽松的货币环境而抬升估值。我认为数字经济是一个范畴,一个传统的企业如果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提升了生产效率,也算是数字经济,它可以囊括各个行业,关键还是要看企业的增长空间和增长确定性。当然,跟随国家政策布局还是相对确定性更高,包括最近国家发改委新提出的“东数西算”概念,会更好地利用西部的资源方面的优势去解决我们在东部建立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其实也是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也蕴含投资机会。

  由调结构转向稳增长

  市场风格或转为均衡

  中国基金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对您未来投资布局有何影响?您近期是否进行了相关持仓结构调整?

  张峰: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目标由调结构转向稳增长,映射到A股市场上,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市场风格的均衡化,传统经济将会有更大的修复空间,成长板块需要寻找盈利和估值相匹配,业绩能够得到验证的细分领域。

  稳增长方面,当前国内经济处于面临压力的阶段,除因去年高基数带来的今年增速回归之外,还有海外不确定以及通胀带来的压力。从宏观大势来看,今年稳增长将是政策必然会推进的方向。在此背景下,需要去找寻真正能够受益于稳增长的传统行业。

  高景气方面,需要进一步筛选出具有核心高景气的细分赛道,能够用高景气去抵御变化。尽管今年市场对于赛道股是否能延续高增速具有一定疑问,一些细分子行业内仍有一些具备高成长且估值相对合理的个股。

  邹唯:对于我们来讲,稳增长的预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虽然今年整体经济形势是比较复杂的,但是从我们政策的角度来看,还是要稳字当头,改革需要发展护航,调结构需要稳增长托底,虽然这二者在不同的阶段重要性会有所不同,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是统一的、并不矛盾;对于我们来讲,越是在短期经济形势不明朗,全球局势不确定的阶段,越是要坚定改革和转型的决心。

  高楠:我仍然坚持自下而上的选股逻辑与方法,精选高成长、高确定性的绩优成长股,重点配置布局的方向其实很多也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重点领域保持一致。持仓组合整体风格相对偏成长,微观结构或品种的调整和优化持续在进行。成长股在随着业绩中长期趋势上涨的过程中,当然会有波动。客观上现在市场参与主体的交易行为一致性比以前高,导致波动比原来大。但中长期看,一定还是因为企业成长性更出色带来超额收益。

  唐雷: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的一些行业和领域,政策支持引导和行业发展趋势叠加,有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首先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前期中央经济工作通稿中,没有单独提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对行业政策有一定的担忧。但是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重提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表明高层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视。今年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能够维持高增长,增速达到50%以上,各环节主要上市公司利润增速普遍在100%左右,产业链增长趋势依然非常强劲。前期因为碳酸锂价格超预期上涨、终端涨价担忧销量等等负面因素,板块调整已经充分,目前估值已经调整到合理水平,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

  其次是半导体行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应保障,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产业集群工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链,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作为先进制造业和国家战略性产业集群的代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可能进一步加速。半导体行业下游面对多个新兴产业的旺盛需求,国产替代紧迫,国产半导体行业在多个细分领域已经呈现加速赶超态势,其中的投资机会值得我们关注。

  然后是新能源领域的风电和光伏行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革命,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新能源领域是政策中长期支持的重点,风电和光伏行业是重中之重,未来将成为主要的电力供应来源,发展空间巨大。我们尤其看好风电板块的投资机会,在陆上风电进入平价阶段之后,招标需求集中爆发,行业快速发展。

  姚志鹏: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我们评估企业的中长期现金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也不完全是唯一的因素。我们持仓结构,更多是基于企业的行业发展空间,自身的中长期竞争力,以及综合考虑动态估值等因素。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稳增长的信心,对于整个市场和经济运行的下限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但中长期的机会我们相信依然会来自于优秀企业超越行业的盈利增长,我们在持续储备与经济周期有一定关联的优秀成长股的机会,并且对其中一些明显展现性价比的公司已经在逐步配置。

  肖瑞瑾:政府工作报告坚定了我们对A股市场长期向好的信心,尽管年初以来市场下跌幅度较大,市场投资者普遍担心宏观经济无法企稳,但我们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了目标,也看到了抓手,信心得到增长。近期我们维持碳中和、科创行业的配置,并增加配置稳增长主线下的光伏发电和绿电等环节。

  政策力度有可能超预期

  市场观察具体落地路径

  中国基金报记者: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必须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环境改善。对此您如何看?稳增长政策预期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程洲:本次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确认政策稳增长的决心,稳增长的政策预期没有发生变化。

  姚志鹏:此前受到一季度经济数据、房地产投资销售情况、民营房企信用风险、海外地缘冲突等一系列事件影响,市场情绪对于宽信用、稳增长的政策方向可能有动摇。但此次5.5%经济目标很明确传达的信号是自上而下稳增长的决心没有改变,这有助于消除市场疑虑,而且在开年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仍然贴着努力能达到的增长上限给预期,说明政策的力度从方向上更有可能是超预期的,但市场可能仍在观察等待具体的落地路径。

  肖瑞瑾:我们高度认同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环境改善的政策指引。目前资本市场有一种看法,认为稳增长只和经济总量增长相关,和经济结构调整不相关,我们认为这一看法是片面的。

  实际上,从2021年GDP增长结构中看,居民消费贡献的占比已经达到50%以上,制造业投资占比也超过10%,而目前制造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同时能源低碳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制造业投资和终端居民消费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因此稳增长必然涉及到减税降费,增加居民收入、提振商品消费,而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则是其中重要抓手。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稳增长的抓手,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居民消费,同样是稳增长的落脚点,以稳增长促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环境改善,是稳增长政策的重要内涵。

  唐雷: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即使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政策仍然强调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跨周期就是指经济结构调整,逆周期指稳增长,政策兼顾短期和长期。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对于逆周期调节和稳增长的表态力度越来越大,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等等,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政策的推进,能够逐步打消市场对于稳增长力度和效果的担忧。

  高楠:1月新增社融和贷款数据高于市场预期,其中新增社融主要受信贷扩张以及政府债净发行推动,企业中长期贷款在连续数月低迷的背景下转为同比多增是相对积极的信号。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实质性宽信用的起点,2、3月预计信贷至少同比持平,宽信用或具有持续性。央行“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已在1月一系列宽货币和宽信用动作中有所体现。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有两个信号值得关注,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等表述明显增多,意味着货币政策从宽货币进入到宽信用持续发力阶段,二是重提“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货币政策基调中不再提“以我为主”,叠加当前中美利差收窄,意味着美国加息在央行决策中的影响权重在上升。但流动性释放开始起作用需要一个过程,对实体企业的传导更是如此。国家仍将重视控制宏观杠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传统刺激经济的路径仍非中长期之道,地产和基建维持高弹性的时间长短有待跟踪。

  张峰:稳增长的预期并未改变。首先,稳增长、保就业,保证宏观大结局稳定,对于今年至关重要。其次,就业压力的上升,需要通过稳增长实现保就业。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国内则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需要采用稳增长的措施主动作为稳定就业,解决民生问题。

  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环境改善,更多强调发力的方向和着力点。在稳增长的背景下,着重强调调结构,避免为稳增长而稳增长,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市场环境改善也是近年国家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方面,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持续减税降费,优化市场经营环境,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恰恰有助于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目标。

  市场估值中枢有望系统性抬升

  绩优成长股配置价值突显

  中国基金报记者:就市场行情而言,政府工作报告对其有何指引作用?对于今年的市场运行情况,您如何预判?哪种风格可能会占优?

  邹唯:短期来看,市场仍处于一个估值摇摆期,这主要是内外两方面因素导致的,外部来看全球局势仍有不确定性,内部来看市场对稳增长的理解仍然是压力和风险大于机会。短期来看,我们认为市场还会处于一个估值压制期,处于一个偏防御的状态。

  全年来看,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部的担忧会逐渐解除或者弱化。从行业比较来看,我们认为由业绩趋势主导的成长性行业会有更好的机会。

  高楠:随着两会的召开,稳增长处于政策密集落地和兑现阶段,后续关注各个地方和部委是否有超预期安排、开复工情况能否快速好转、社融信贷数据延续性等。待外盘扰动逐渐消散后,稳增长主线和盈利预增的成长股阶段性反弹的概率在增大。

  政府工作报告对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明确也将为市场注入信心,上市公司年报、一季报业绩预披露将使市场重新聚焦真正有实质盈利支撑、基本面见底反转或增速超预期的高成长标的。以两年视角审视我所管理产品关注的主要持仓品种的基本面,确定性和成长性均仍向好,且经过一两个季度的回撤,部分绩优成长股的估值压力释放,配置价值凸显。

  唐雷:稳增长政策力度逐步加大,货币政策偏宽松,流动性环境改善,我们对今年一季度以后的市场持相对乐观的判断,可以类比2019年的市场走势。在宽松流动性推动下,市场估值中枢有望系统性抬升,市场随时有可能进入指数型上升阶段。

  就风格而言,在整体上行过程中,市场不会出现类似 2021 年极端分化的结构行情,“稳增长”板块和高成长板块都会上涨,而且中期来看高景气成长板块的弹性更大。

  肖瑞瑾:我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更多是对宏观环境的引导,对国家政策的叙述,而不是对股市的肤浅指导。资本市场的运行有其内在逻辑,政策的落地和发力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今年的市场运行节奏较为复杂,一方面受到内部政策的牵引,一方面也受到外部地缘政治和输入性通胀风险的干扰。我们预计今年市场风格将会呈现一定的分裂:时间角度,我们认为短期成长风格将在美国FOMC三月加息后阶段性占优,中期看价值风格有修复需求。空间角度,成长风格将会呈现较大幅度的结构性分化,低碳能源创新、自主科技创新将呈现更好的修复空间。

  姚志鹏:我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年GDP5.5%增速目标的最终确定给出的信号意义还是最大的,意味着经济下行的风险已经基本消除。对于市场风格,我们认为风格本质是相对盈利趋势,因此我们会相对淡化所谓的风格,而是更多探讨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资产的相对盈利趋势。稳增长政策密集推出,将有利于锁定经济下行的下限。其实相比风格的依赖或把握,在产业变革和技术升级的方向中寻找优秀公司会更重要。

  张峰:两会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要事件。从历史两会行情经验来看,A股总体表现为涨多跌少,近10年两会结束后一个月内上证指数与创业板指平均涨幅达到3.50%以上。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受到短期地缘冲突引发的避险情绪和市场流动性预期修正的扰动,A股市场短期出现调整。

  两会目标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政策主题热度升温有望助推风险偏好的持续改善。我们认为在市场动荡弱势时,景气依然是最好的防御。时值年报业绩窗口期,市场有望重新回归对于基本面的把握,前期调整到位、业绩兑现度仍然较高的景气赛道龙头有一定修复空间。全年来看,市场整体风格将倾向均衡。

  程洲:本次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确认政策稳增长的决心,可能有助于改善市场风险偏好。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政策放松预期高企,因此A股市场资金面会相对宽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A股整体风险较小,2022年我们认为整体指数大涨的可能性不会很大,而结构性的机会是非常值得挖掘的。

  5.5%的经济目标相对积极

  中国经济将在二季度逐步企稳

  中国基金报记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相较于去年8.1%的增长结果,这个预期是否偏保守?今年宏观走势如何?

  高楠: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都符合市场前期预期。当前市场关心的焦点在于5.5%左右如何实现、2.8%的赤字率够不够用。根据我们对经济动能的分解,假设“5.5%左右”的底线目标是5.3%,实现目标所需的基准组合大约是基建投资5%以上、地产投资增速为正、制造业投资5%、出口15%、消费5%。

  从近期现实发展看,出口增速大概率会落到5-10%左右,基建大概率在6%左右,所以对地产或消费的要求更高。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后,市场对降准降息的预期有所提升,主要来源于大家对“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的理解。降息在3、4月仍是窗口期,看3月中旬公布的1-2月经济数据、4月中旬公布的1季度经济数据情况。今年宽信用的持续性已比较确定。

  唐雷:GDP增长目标5.5%左右,达到了预期上限,是比较积极进取的目标。去年GDP增速8.1%主要是基于2020年的低基数。过去两年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两年复合增长率均值是5.1%,这次5.5%的目标比过去两年的平均增速有明显提升。考虑到疫情反复、通胀高企、国内地产和消费疲弱、海外环境等等各方面因素,要实现全年5.5%增长有比较大压力,需要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等各方面稳增长政策加大力度。

  我们判断今年宏观经济Q1下行,Q2企稳,Q3-Q4回升。但是我们也需要关注疫情变化、海外局势、美联储加息、大宗商品和通胀等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来讲今年影响经济的不可控变量比较多,国内稳增长政策是核心变量。

  张峰:去年全年GDP取得8.1%的增长结果,与前年的低基数(2020年为2.3%)有一定关系,剔除基数效应,近两年的平均经济增速为5.1%,今年5.5%的预期目标要高于过去两年的平均值。

  考虑到今年面临的经济压力,5.5%的经济目标相对乐观,也是此前市场一致预期的上限。要满足这个目标,今年的宏观政策一定会加大在稳增长上发力。节奏上,上半年通过财政政策节奏前置,带来新老基建共同发力,下半年成效逐步显现,全年经济增速有望逐季回升。

  程洲: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5%,绝对增速虽低于2021年,但考虑基数效应和当前经济形势,5.5%已经是市场预期的偏高位置,一定程度上超预期。政策也明确提出了,今年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5.5%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肖瑞瑾:我们认为这一目标较为积极。考虑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已经是相当不错的高质量增长。考虑到基数效应,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二季度逐步企稳,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邹唯:我们认为5.5%左右这个预期还是比较积极的。全年来看,完成这个增长目标有一定的压力,还是需要主动有为;从三驾马车的角度来看,尤其需要投资和资本形成方面有一个比较不错的增长;所以预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比较积极;一方面通过相对传统的基建等领域实现托底,另一方面通过制造业投资、新基建等领域带动经济的转型。

  宏观层面,今年上半年需要面对2021年一些基数层面带来的压力和扰动,比如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大宗商品价格等方面,这会给市场带来一定心理层面和估值层面的压制。另一方面,下半年基数的压力降低,同时政策托底的效果会逐步显现出来,所以下半年宏观层面对市场信心的压制会显著的降低。

  姚志鹏:关于经济增长目标,权威部门也做了解读。5.5%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2021年我国GDP同比增长8.1%,过去两年平均增长5.1%。5.5%左右的增长目标高于平均值,是一个积极的安排。

  2022年重点看好“稳增长”领域

  新兴领域的中长期机遇值得把握

  中国基金报记者:对于近期市场关注较多的股市“两会行情”,你更看好哪些主题和板块?看好的逻辑是怎样的?

  唐雷:基于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的行业和领域,我们看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和风电行业的投资机会。

  姚志鹏:我们之前也提到政策是我们综合考量因素中的一个部分,我们的决策会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总体而言,我们依然看好科技成长、新兴消费等新兴领域的中长期机遇。

  张峰:随着经济目标的确认与稳增长政策的渐次落地,以基建和房地产链为代表的老基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基建相关产业,都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数字经济是继去年“碳中和”后的又一新主线,一方面符合稳增长诉求,另一方面长期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粮食、能源安全也是需要重视的投资机会。内外形势与疫情冲击影响之下初级产品供应保障的重要性被拔高,国防、能源、粮食安全是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产业重要性安全的重要性提升。

  稳增长政策下扩内需政策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未来三胎政策的配套措施将逐步加码,带动食品饮料、日化、医药、纺服、文化传媒及休闲服务等消费行业相关投资机会。

  高楠: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到的行业都值得重视,主要包括新冠疫苗和特效药、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新能源车和绿色智能家电、农产品稳产保供、适度超前基建、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稳地价稳房价等,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稳增长和高成长行业都有涉及。我更看好业绩有超预期潜力的高景气领域和一些基本面可能见底反转的品种。

  以锂电池和光伏为例,锂电池板块之所以短期波动较大,并不是因为长期逻辑发生了变化,只是因为可能在过去一年中个股实现了较大的累计涨幅,导致交易层面有些拥挤,顺着整个市场的高低切换出现了回撤。事实上,车本身是就一个耐用消费品,它也有消费淡旺季的问题,叠加一些短期因素,使得1-2月很多数据实际参考性较低,想要证实或证伪某一个观点都不具备特别强的基础,出现了证据的真空期,导致了这个波动。

  风光我也比较看好,在全球能源价格相对高位的状况下,清洁能源本身具备自发性需求,且海外需求更明显。即使装机成本较高,需求依旧排得很满,所以这已然是一个自发性需求驱动的行业。另外整个上游资源价格从今年开始可能会进入一个产能逐渐释放的2-3年周期,随着上游产能的逐渐释放,之前大家关心的短期波动问题会陆续得到缓解。下半年会好于上半年,明年会好于今年。所以这是一个供需逐渐改善、下游利润率向上的趋势。

  肖瑞瑾:公募基金作为长期投资者,一般不参与市场短期的主题性炒作。从两会政策指引看,与居民消费复苏、低碳能源转型和自主科技创新的方向,是值得长期研究的方向,具体逻辑前面已经阐述。

  程洲:对于今年“两会”行情,我们相对乐观。

  全年维度,我们具体看好如下五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战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车、光伏、半导体、军工等,国家重点战略扶持的行业,在未来的几年都会保持较高的景气度。2022年我们在投资这些行业时,方法论上相比前两年会有一些变化。过去两年这些行业得到了市场较高的关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很多环节的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能够分享到整个行业景气带来的收益,所以今年我们在这些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投资会更重点去寻找有阿尔法的细分领域。

  第二个方向,大消费板块;大消费板块盈利的稳定性在2022年会显得更加的重要,重点关注包括必选消费、医药、以及社会服务业等,其中必选消费品,包括肉制品、乳制品等龙头企业能持续受益于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同时必选消费品跟整个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关联度也不是太大,而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医药板块的中长期前景向好,其中相对更看好特色原料药和部分制剂企业。如果今年全球的疫情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以社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可能会迎来大拐点。

  第三个方向,周期板块;对那些单纯博弈于稳增长的纯周期股票会相对谨慎一些,而那些在这两年有比较大的资本开支,并积极开拓新兴产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周期企业更值得关注。这些公司本身在传统主业中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具备比较强的盈利能力,绝对利润水平较高,同时估值水平较低,开拓新兴产业空间后有可能会迎来更大的利润发展空间,估值也具备提升的机会。

  第四个方向,农业板块;主要关注两个价格:猪价和粮价。2022年全球的粮食社会库存都比较低,随着整个疫情越来越正常化的话,全球都会对粮食有补库的要求,因此全球粮价在2022年有上升趋势,会带来相应的种子、化肥、农药、复合肥等农资的需求量上升,因此农资的行业或将迎来量价齐升的情况。此外,下半年猪价可能会发生中期的反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过9-12个月的去产能后,猪价可能会进入中期的向上拐点。

  第五个方向,TMT;过去两年以消费电子为代表的TMT整体表现比较弱,这个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以元宇宙为例,这些新兴的技术方向中,内容提供商的盈利模式还比较模糊,但是对于硬件的设备供应商来说会有切实的需求增长,包括VR眼镜、传感器等。同时,芯片的短缺的问题在2022年会得到大幅缓解,这也会带动整个消费电子升级换代的需求。

  关注政策发力强度、海外通胀演绎等因素

  市场将重新进入筑底阶段

  中国基金报记者:今年以来市场震荡下行,你认为今年影响股市走势的重要变量有哪些?目前市场有哪些利好因素和利空因素?

  肖瑞瑾:今年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分为内外两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地缘政治和战争风险、大宗商品价格、美联储加息进程和海外市场波动等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国内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行业政策的指引。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大方向,我们认为A股市场将长期稳健向上发展。

  姚志鹏:今年以来影响市场走势的除了内部的经济增速仍在惯性下行,也面临外部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海外地缘冲突、油价高企等宏观外部因素的影响冲击,在多重因素作用之下,整个市场面临了调整的压力。

  但结合两会的明确表态,以及历史上经济周期的运行情况,我们认为今年年内仍有望看到经济企稳回升,将带动市场信心的重塑,有助于整体股市回暖。中长期而言,我们仍然在见证新能源车等新兴产业趋势快速完成渗透率提升,也看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分工中扮演了更大的份额,我们对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表现充满信心。

  程洲:今年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主要分外部和内部,外部风险主要包括美联储收缩货币的力度、海外股市的波动、全球大宗商品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内部风险主要就是稳增长政策的力度和持续时间。

  张峰:对于今年而言,宏观因子的预期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将更加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内宏观政策的发力强度、海外通胀的演绎以及海外美联储的加息节奏等。

  从利好因素来看,重点关注宏观政策推进力度。一方面,市场对于稳增长、宽货币、宽信用的预期较强,都将带来稳增长的力度。另一方面,节奏上全年整体经济将是前低后高的节奏,时间点上政策节奏将会确定性前置。

  从风险防范角度,重点关注海外通胀的演绎和美联储加息节奏。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海外通胀预期走高,对高估值板块形成压制。同时,美联储今年3月将进入加息周期,下半年或面临更大压力。对照历史上历次美联储加息对权益市场的影响,加息将抑制全球权益市场的风险偏好,给A股带来负面冲击。海外高通胀加剧衰退预期的演绎,下半年是观察美联储政策的重要窗口,如果联储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重新转松,部分景气赛道会重新回归合理估值。

  邹唯:短期来看,市场处于一个估值摇摆期甚至是估值压缩期,影响因素比较多,既有国内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层面、市场微观流动性层面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全球局势、国际大宗商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稳增长和调结构需要统一在一起,这二者共同影响市场的估值中枢的变化。目前来看,全球局势动荡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动荡的背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乏力。

  因此对于我们来讲需要更加重视这个战略机遇期的内涵,需要更加深刻理解政策目标和政策导向的长短结合,在我们看来调结构、促转型和稳增长是有机统一的,促进机会公平和提升效率是有机统一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也是有机统一的;所以对于市场中长期的估值中枢我们是非常乐观的。所以从今年全年甚至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仍然需要聚焦于行业的景气度和企业的业绩趋势,尤其是在经历目前的估值收缩期之后,那些具备中长期高景气增长前景的行业会出现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高楠:影响A股市场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稳增长政策的实际落地节奏和措施效果,这需要各类数据的逐步验证与强化。其次是自去年12月以来美联储因高通胀压力做出的超预期鹰派表态,美欧主要经济体加速货币紧缩,全球流动性受影响,地缘政治局势使海外市场波动加剧。最后是经历了过去三年结构性行情,A股多数公司股价均已有显著涨幅,需要进一步的业绩释放来消化估值压力。另外也包括大宗商品涨价使大家对滞涨的担忧有所增加,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中下游制造和消费形成压制。

  A股历史上,当国家处于信用宽松周期、社融增速向上的阶段中,指数基本都是向上的。我认为今年仍是结构性行情。过去两三年代表中国经济传统行业的金融、地产、建筑等一直处于阴跌状态,原因是大家觉得中国经济整体上可能不会有特别大的弹性。但随着稳增长政策的提出,部分资金觉得相关板块可能在未来会加速,估值也已经较低,政策会带来业务的边际增量提振业绩。但事实上每年这个时候都有高低切,存在一定季节性因素,本身市场脉络也正好走到这个阶段。

  长期看,中国追求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型趋势未变,资本市场中成长股的前景与空间仍相对占优。很多优质股票从最高点回调下来,即使之前确实可能有些泡沫,但跌到最后占主导的更多是恐慌情绪。股票价格是由企业价值来决定的,所以我现在用逆向思维看待这个问题,行情趋势越往后就会越清晰,至少对于基本面成长逻辑未改变的优质标的而言,向下的风险越来越小,向上的空间越来越大,对我而言是比较乐观的信号。

  唐雷:今年一月份的市场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调整走势,主要的因素是经济下行以及房地产行业带来流动性冲击,同时宽货币并没有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2月中旬开始宽松的流动性已经在资本市场有所体现,市场呈现筑底企稳的迹象。最近两周市场市场主要受到俄乌军事冲突的冲击,超预期的战争和制裁,以及随之而起的商品价格,严重打击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市场出现了恐慌情绪。

  我们判断在俄乌军事冲突逐渐平稳之后,市场将重新进入筑底阶段。未来随着稳增长政策和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加大,流动性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场将进入上行趋势中。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涵

上一篇:主动管理坚守者华商基金吴昊:优雅与才华兼具 谦逊与实力并存

下一篇:中国巨石:前2月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0%以上

推荐阅读
合作网站 | 联系《雄安之窗》 | 关于《雄安之窗》
中ICP备17000123号  |   QQ:663924333  |  地址:您若喜欢此域名,请联系购买!内容与域名无关,若有侵权,请来函处理。  |  电话:66392433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