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济视野 > 债券 > 文章 当前位置: 债券 > 文章

美国国债200年:滞胀年代

时间:2020-04-24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相关阅读:

美国国债200年:从建国到南北战争

美国国债200年:从南北战争到美联储成立

美国国债200年:两次世界大战

美国国债200年:咆哮的二十年代

美国国债200年:大萧条与新政

美国国债200年:战后繁荣

  来源: 靳论固收 原标题:美国国债200年:滞胀年代

  国海研究*靳毅团队

  投资要点

  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经济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滞”,实际产出增长放缓。二是“胀”,通货膨胀高企。美国的“滞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阶梯式的演变路径。1970年、1974年、1980年,美国共爆发了3轮滞胀高峰。

  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的增长停滞,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在内部,从二战后开始的制造业电子化、自动化革命暂时告一段落,美国企业的产出效率放缓。另外,美国政府进行“新政”式的社会改革,也不利于社会效率的提升。在外部,美国工业的领先优势逐渐缩小,美国商品丢失了部分国际与国内市场,最终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衰退。

  在60年代末、70年代美国制造业供给增长停滞的大背景下,一系列内、外部冲击,拉大了供需缺口,最终造成了3轮滞胀高峰。其中1970年美国第一轮通胀,来源于60年代末林登·约翰逊政府的赤字政策。1974年美国第二轮通胀,来源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的国际石油供给短缺。1980年美国迎来第三轮通胀高峰,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国内外石油供给的短缺,是推升第三轮通胀的主因。

  受通胀的推动,60年代末、70年代美国国债利率也出现了三轮上涨和顶峰。1968年,约翰逊赤字引发了第一轮通胀,美债利率随之上行;1972年下半年,美国政府的宽松措施推动通胀重新回升,美债利率第二次进入上行通道。1977年初,美国政府第三次财政、货币宽松引发了第三次通胀抬头,美债利率应声上行,并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加速。

  风险提示

  市场波动风险。

  一、引言

  近期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发酵,全球股市暴跌,美联储紧急降息,美债收益率创下了美国建国以来的最低记录。

  如此低的美债收益率,反映出美债市场中存在哪些长期变化?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当下又处于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梳理了美国建国后,其国债市场长达230余年的历史,试图从利率的角度,解析美国人口、产业、政策、金融环境、价格等多方面的演变。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未来美国经济的行进方向。

  以上梳理,形成了《美国国债200年》系列报告。本篇报告为这一系列的第7篇,探讨了美国债券市场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发展。

  二、滞胀年代(1966-1980)

  2.1、时代背景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着强大的工业、军事、金融实力,主导了战后西方世界,并培育了经济繁荣的“黄金20年”(详情参看系列第六篇)。

  然而到了60年代,美国的强大地位受到动摇。在军事上,苏联与美国针锋相对。1961年苏联率先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平起平坐,越南战场上南越阵营渐处下风,冷战的天平又逐渐倒向苏联一侧。在经济上,德国、日本等二战主要参战国的工业体系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各国商品开始涌入世界市场进行角力,导致美国商品不再一枝独秀。

  美国绝对地位的动摇,最终引发了国内外诸多动荡与变革,越南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两次石油危机。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一系列大事件,即将推动着“滞胀”年代的来临。

  2.2、基本面:三轮滞胀高峰

  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经济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滞”,实际产出增长放缓。二是“胀”,通货膨胀高企。美国的“滞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阶梯式的演变路径。1970年、1974年、1980年,美国共爆发了3轮滞胀高峰。

  2.2.1、经济停滞

  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的增长停滞,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在内部,从二战后开始的制造业电子化、自动化革命暂时告一段落,美国企业的产出效率放缓。以美国电子产业的领头羊IBM为例,1964年IBM推出了划时代的第三代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IBM360”并大获成功。但在此之后,IBM研发陷入瓶颈,美国制造业进步缺乏技术革新的支撑。直到70年代末期,“苹果II型”等小型个人电脑横空出世,信息技术革命才传播至服务业领域。

  另外,美国政府进行“新政”式的社会改革,也不利于社会效率的提升。60年代,林登·约翰逊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旨在结束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改革,统称为“伟大社会”计划。该计划通过“劫富济贫”的方式,提升底层民众的福利水平。类似于罗斯福“新政”,此类改革虽然促进了社会公平,但打击了私人部门的生产积极性。

  在外部,美国工业的领先优势逐渐缩小,德国、日本等二战参战国的工业部门已经从战争中完全恢复,在汽车等部分领域甚至赶超美国。同时,70年代的能源价格的高涨,也放大了高能耗的美国企业和商品的竞争劣势。美国商品丢失了部分国际与国内市场,最终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衰退。

  2.2.2、通胀高企

  在60年代末、70年代美国制造业供给增长停滞的大背景下,一系列内、外部冲击,拉大了供需缺口,最终造成了3轮滞胀高峰。其中:

  1970年美国第一轮通胀,来源于60年代末林登·约翰逊政府的赤字政策。当年美国实际GDP负增长,CPI一度达到6%以上。

  1963年,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遭到刺杀,副总统林登·约翰逊递补为代总统。在约翰逊的领导下,美国大举介入越南战争,在越美军人数从1962年的1万人增加至1966年的40万人。同时在国内,约翰逊发起了旨在结束贫困的“伟大社会”计划,低收入群体与少数族裔获得了公费医疗、教育补贴等社会福利。罗斯福“新政”以来的福利社会理念,在约翰逊任内达到最高峰。

  然而在约翰逊执政末期,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与“伟大社会”计划上的开支日益膨胀,导致了美国财政平衡的失控。1968年,美国联邦政府赤字达到了251亿美元,较1年前上涨了2倍。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尚处繁荣,政府赤字的突然扩张,拉大了供需缺口,最终加速了通货膨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高企的通胀削弱了美元的购买力,加剧了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不信任,美国黄金流出加快。为了维护美元价值和金本位体系,1969年,约翰逊的继任者理查德·尼克松总统进行了痛苦的财政、货币紧缩措施,1970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第一轮滞胀达到高峰。

  为了扩大财政、货币宽松托底经济的空间,并以货币贬值促进出口,解除金本位制度施加的桎梏,1971年尼克松单方面宣布放弃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1974年美国第二轮通胀,来源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的国际石油供给短缺。当年美国实际GDP负增长2%,CPI同比一度超过12%。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报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集团,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联手对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石油禁运措施。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的贬值已经在推动石油价格进入上升通道,本次禁运和随之而来的石油短缺,更是导致国际原油价格突然跳升。

  尽管1974年3月中东战争结束,欧佩克终止了对美国的石油禁运。但在石油危机期间,欧佩克集团从西方石油公司手中夺取了石油定价权,改变了石油价格被西方长期压低的状况。禁运结束之后,欧佩克依然采取减产手段维持高油价,最终延长并加深了美国的滞胀持续时间与幅度。

  1980年美国迎来第三轮通胀高峰,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国内外石油供给的短缺,是推升第三轮通胀的主因。当年美国实际GDP负增长,CPI飙升至14%以上。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为了管控石油价格,美国尼克松政府出台了国产石油限价措施(1981年该措施被里根政府撤除)。国产石油限价,导致美国本土石油企业增产动力不足,70年代高油价期间,美国石油产量不升反降,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快速上升。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本国石油产业遭到重创,石油生产几乎停滞。第二年,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也大幅下滑。伊朗与伊拉克的供给下降,再次推高了中东原油价格。由于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提升,第二次石油危机对美国通胀的冲击,更甚于第一次石油危机。

  2.3、政策面:金本位的崩溃与政策的纠结

  国际货币制度方面,二战之后,美国一直凭借领先的工业优势与强劲的对外出口,回流美元,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但随着欧洲、东亚工业的复苏,美国制造业优势不再,美元逐渐失去了价值支撑。各国央行对美元投下不信任票,要求兑回黄金,致使50、60年代美联储的黄金储备流失2/3,美元危机发酵。

  1961年,为了维护公开市场的黄金价格稳定,美国与欧洲7国组建了伦敦黄金池,参与伦敦黄金市场的早盘定价,这是各国维护金本位制度的第一次努力。但是在1968年,法国宣布撤出黄金池资金,伦敦黄金池制度走向终结。

  黄金池制度结束之后,国际黄金市场划分为“官方-私人”二级市场。各国央行在官方市场以较低的官价交易黄金,同时在私人市场进行公开操作,平抑金价波动,这是各国的第二次努力。但随着1970年美国通胀的上行,黄金官价与私价渐行渐远,美国黄金流失速度加快。最终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黄金兑换,黄金官方市场崩溃。

  “尼克松冲击”之后,各国于1971年底签订了《史密森协定》,规定重建黄金官方市场,同时美元较欧洲主要货币贬值10%,并扩大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空间,这是各国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

  但因为美国国内的通胀形势不断恶化,1973年史密森协定也走到了尽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终结。1976年,各国达成了《牙买加协定》,以官方文件确立了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浮动汇率制度。

  金本位被废除后,为了维护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同沙特等阿拉伯产油国达成协议,以美国提供军事保护为代价,换取中东石油独家采用美元结算,同时要求石油国用盈余美元投资美国证券市场。一个新的美元循环体系形成了。

  美国财政、货币政策方面,70年代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依然遵循凯恩斯理念,以扩张拯救衰退,以紧缩解决通胀。但由于产能增长的停滞,财政、货币政策的扩张,并不会推动产出增加,而仅会导致价格的膨胀,美国经济陷入了“政策扩张-通胀-政策紧缩-衰退-政策扩张”的“滞胀”怪圈。

  伴随着70年代的三轮通胀高峰,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也发生了三次转向。60年代中后期,约翰逊赤字引发了1970年第一轮通胀高峰,因此当时的尼克松政府采取了财政、货币紧缩措施,经济陷入衰退。1971年,美国财政、货币政策重新宽松,以托底经济。

  1973年底,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了1974年第二轮通胀高峰,尼克松政府再次采取财政、货币紧缩措施,叠加石油短缺造成的冲击,经济第二次陷入衰退。1975年,石油危机结束后,美国政府第二次进行政策宽松。

  第二轮宽松导致1978年开始,美国通胀再次上行。美国政府不得已第三次紧缩,但1979年末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到来,并没能让通胀问题得以缓解,美国彻底陷入了拯救衰退和解决通胀两难,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到了亟需改革的时刻。

  三、国债市场:受通胀推动的美债利率

  受通胀的推动,60年代末、70年代美国国债利率也出现了三轮上涨和顶峰。

  1968年,约翰逊赤字引发了第一轮通胀,美债利率随之上行,截止至1970年初,美债利率已经由5.5%上行超过230BP。随着尼克松政府的紧缩以及美联储加息,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通胀有所缓和,美债利率半年内回调200BP。

  1972年下半年,美国政府的宽松措施推动通胀重新回升,美债利率第二次进入上行通道。1973年10月份中东战争与石油危机爆发,美国通胀加速上行,美国政府再度进入紧缩周期。在通胀上行期间,美债利率上涨超过250BP,并于1975年9月达到顶峰。在紧缩政策的影响下,1975年下半年美国CPI大幅回落,带动美债利率随之回落了160BP。

  1977年初,美国政府第三次财政、货币宽松引发了第三次通胀抬头,美债利率应声上行。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通胀和美债利率上升速度同时加快。1979年8月至1980年2月,短短半年,美国CPI由11.8%上行至14.8%,上涨3个百分点,同时美债利率也快速上行了370BP,达到了历史性高位。

  四、风险提示

  市场波动风险。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李铁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宋雪涛:原油暴跌再次开启美股基本面压力测试

推荐阅读
合作网站 | 联系《雄安之窗》 | 关于《雄安之窗》
中ICP备17000123号  |   QQ:663924333  |  地址:您若喜欢此域名,请联系购买!内容与域名无关,若有侵权,请来函处理。  |  电话:663924333@qq.com  |